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
“ 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
魯迅在大革命時代提出了靈魂之問,他敏銳地撲捉到了“娜拉走后怎樣”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并揭示出娜拉的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魯迅評易卜生話劇《娜拉》)
BIM在中國已經邁開了步伐,這種先進的生產力已經使盡全力想去刺破原有生產方式的天花板束縛,但是都沒能成功,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BIM好像是成功地出走了,但只要是在原有的生產方式框架內,她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01
—
走向智慧城市、數字孿生
智慧城市、CIM、數字孿生天然的需要BIM模型。
當智慧城市的建筑流派開始主導,BIM就成為剛需了。而智慧城市在此之前多為電子政務,成功率極低。建筑這些需求在技術上是全球通用的,但是作為城市的需求源泉卻是中國獨有的(城市化和工業化)。此時,原產于國外的BIM三維信息模型等技術就與中國的需求就產生了錯配現象。
具體表現為,工程設計所需要的極其豐富的工程信息被集成到了一個單一模型之中,太重,這導致模型軟件和模型本身都產生了輕量化的巨大難題。這種量級的模型數據無法很好的集成到以GIS為主要技術的城市平臺之中。病魔與祭司(BIM-GIS)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建筑與規劃這兩大傳統專業在數據標準方面本來就不是那么的統一,現在還產生了對立。
所以城市層面上所需要的三維模型是超級輕量的,甚至于很多情況下只需要一個外殼和分層分戶這個等級的三維數據。如此之低的LOD在工程BIM領域簡直是不值一提。角色錯配開始產生,娜拉就回不來了。
由于工程數據的水太深了,工地的坑深不見底,所以搞規劃的搞城市的一聽到要做BIM三維模型,馬上就是倒吸一口涼氣從舞臺后面偷偷溜走了,娜拉說我不演啦。
02
—
走向工業化、信息化
也許是急于彎道超車,許多地方都提出了過高的裝配化率與BIM化率
搞裝配化還是要建工廠巨額投資的,不是誰都能玩的,所以才控制在相對較小的比例范圍內。BIM卻是任意一個技術員買來電腦、裝上盜版軟件就馬上可以建模的,他連設計都不會,卻都可以建模。所以它打開了一個浮夸風的大門。在此之前建筑行業都是實打實蓋樓的,并沒有如此浮夸的事。
有些地方甚至于在十三五期間提出來要把BIM化率提高到60%,去年已經結題了,不再提這個比例問題了,因為不可能完成。這個過高的比例就像工業化的預制化率一樣,都是浮夸風。
本來是先進技術,結果搞的像是過街老鼠一樣。有甲方在專家評審會上公開說:你們搞BIM的可以,財政也給了你們錢,但是你們BIM不要影響我們工程進度。
這都是因為市場上絕大部分都是搞雙軌制翻模的,包括上海也是一樣。因為電腦上翻個模,成本實在是太低了,到工地上翻個模板試一試。他只要跟工程實際不結合,他在電腦上就能玩的轉,一結合就是見光死。
裝配化率也能在這個數字上做文章,玩花樣。不一而足。當然這個表演比較吃力,還是在電腦里建模比較容易。
中國的建筑工業化歷程進程已經走到了1.0的門檻上,雖然已經停留在這個門檻上長達20年了。在這20年間,中國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制造業的工業化趕超,就連信息化也直接跨越PC互聯網而直達移動互聯網,中國已經一躍而成為"移動互聯網上的國度",現在正要奔向物聯網的星辰大海。
這個時代背景下,就連工地上的農民工(兼職工人)都高達93%擁有智能手機,他們普遍在用微信群、抖音、淘寶和美團外賣,而工地本身卻處于前工業化狀態。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只要具備條件搞高質量發展,就必然會用到最新的信息化技術,這才是BIM的出路。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BIM情景劇第三幕:戲精怎樣煉成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