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
“ 如果今天的你還沒有任何目標,那么明天的清晨,你用什么理由把自己叫醒呢 ?”——荷馬史詩《奧德賽》
每個人都要經歷的認知過程,稱之為奧德賽。荷馬史詩傳唱著奧德賽之旅,當奧德修斯終于回到了祖國希臘,他已經沒有力氣去跑馬拉松了。哦,馬拉松是五百年后希波戰爭時期才出現的,史稱馬拉松戰役。斷代了。
《BIM情景劇第七幕:病魔與祭司》所描寫的一篇關于三維算量的譯文,take-off(QTO,quantity take off,工程算量)被錯譯為起飛后,譯者就起飛了。
這個錯誤無論是建筑業內人士還是外行,都很難一下子就看出來。因為整個這件事情的認知存在著巨大的障礙,比奧德賽跑馬拉松的溫泉關還難攻打下來。
01
—
初識BIM就起飛
每一個初識BIM的人都仿佛看到了未來。BIM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產業革命、數字化革命。所以許多學習者都是紅小將,也只有他們敢于打破一切藩籬。
建筑行業背景的人最容易產生這種感覺,因為中國的各行業工業化都已經基本完成,但是龐大的建筑行業還處在前工業化時代。這導致了大家會感覺到極大的反差。
建筑行業之外的人不大會有這么強烈的感覺。比如計算機專業的人在看待BIM軟件方面的革新的時候,就會覺得這有什么了不起的,這都是二十幾年前的開發方式了,像建筑智能化系統都是單板機時代的老古董了,現在已經沒人用了,沒想到建筑工地里面還藏著這么多。他們只是偶爾被表面的華麗詞藻所蒙蔽,那也只是一時的,他只要問清楚用什么數據庫、什么架構,馬上就現原形了。
也難怪華為的余承東在發布智能家居時如此感嘆“你們實在是做的太差了,還是我們華為來做吧”。華為余承東領導智能家居產品線,華為能否顛覆智能建筑的傳統格局,華為的智能家居匪夷所思的采用了電力網
于是從外界角度來看,建筑行業搞BIM智慧化似乎是從工地的坑里面直接干拔起飛,那個場面是比較慘烈壯觀的。尤其是涉世不深的紅小將,他們可能連施工圖還看不太懂,工地還沒去過,他們就會立刻產生許多起飛所能看到的幻象。
02
—
馬拉松式學習
等到學會了許多BIM知識,開始嘗試與傳統工程相結合的時候,就開始了奧德賽的磨難之旅。
直到戰敗,才意識到學習BIM原來是一場馬拉松。
這還只有是建筑行業背景的人才會真正能跑起來的馬拉松。
對于建筑行業之外的人,這只是第一場馬拉松,因為還有建筑行業的本體知識體系,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那是不可跨越的障礙,那是無數場馬拉松。那絕對是奧德賽遠征的失敗之旅。
建筑背景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或許還會在業余時間學習一下Java編程Python編程數據庫網絡結構什么的,但是計算機網絡背景的人絕不會去看一本土木工程概論的,經驗越豐富,就越不會跨行去學習的,他們只想通過100米沖刺就獲得冠軍,馬拉松對于他們來說是不存在的。
是不是建筑背景的人就一定會去跑這個馬拉松呢?絕大部分也不會,因為建筑行業的人在大學畢業之后,唯一的學習就是考證。沒有考證掛證的驅動力,他們是不學習的。因為建筑行業是一個靠經驗吃飯的行業,你一旦有了經驗就可以用一個經驗干二十年。別的行業的人要是來請教你這是怎么做的,你一看他沒經驗就可以欺負他,說嘿嘿。
就連建筑行業內部各專業之間也存在這樣的鄙視鏈,比如建筑師很牛能拿到設計項目,但是她要想改一個東西碰到結構專業不給改也得慫,為什么呢?
結構專業那個結構規范和力學體系的深度和廣度就是一場超級長的馬拉松。結構專業在建筑專業體系里面相當于計算機世界的硬件專業,絕對硬核。
中國能夠這么快就蓋了這么多大型結構的樓房給數以億計的老百姓住,正是靠著大規模培養結構工程師,靠著簡單易行的力學計算軟件和相對容易掌握的結構規范(實則設計指南),才干得成這個基建狂魔的。所以別的專業都不用跑完結構這場超級馬拉松,就可以配合完成一個大樓項目,將來世界上高樓大廈排名前300位的大部分都是中國的城市,靠的就是這個。
問題是:你已經跑完了一場結構的馬拉松,還會去跑第二個嗎?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BIM情景劇第十幕:武功秘籍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