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設計單位?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境和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項目地點? 吉林長春
建成時間 2024年6月
用地面積? 64萬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設計單位提供。
01? 引言
設計團隊基于寧溪所處的地理位置,解讀它被賦予的意義和任務,梳理它在當代城市中的角色定位。統籌整合景觀、水利、水生態、橋梁、燈光設計等多個專業團隊,力求扭轉河道蕭條荒蕪的現狀,重聚人氣。
至此,以水為引,打造集自然、智慧、休閑、文化于一體的復合型濱水生態公園,同時也助力長春實現城市更新,華麗蝶變為藍綠交織的生態城市——這也成為項目的設計關鍵所在。

長春作為傳統工業城市,也曾“銹色”難掩。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漸突出。長春北湖新區是第17個國家級新區,建設時間較短,生態基底優秀,隨著居民的入住及產業的發展,這座城市走上積極探索謀求綠色發展轉型之路。其中,位于長春新區核心區域的“三路兩溪”提升改造工程的實施便是這一轉型中的重要戰略布局。
“三路兩溪”項目選取了長春新區的北遠達大街、龍湖大街、中科大街等三條城市級景觀大道,及寧溪、明溪兩大生活型河道集中改造;推動全區公園綠道串珠成鏈,促進路脈、水脈、綠脈共生繁榮。


寧溪西起北湖濕地公園,東至長春奧林匹克公園,全段約4.1公里,陸地面積約50.9公頃,周邊以居住區及長春工業大學為主,是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極高的開放空間。寧溪坐擁良好生態基底與水系資源,卻因其建設步伐明顯滯后,缺乏與鄰近地塊(北湖公園、奧體公園)的有效聯動與互補,致使整體空間活力不足。

基于場地現狀的提升模式,設計通過梳理河流水系、貫通環湖岸線,引入多樣化綠地植被,同時打造多元慢行系統,打通環湖的內部道路,串聯各個服務節點和水上游線,景觀構筑物等,依次逐步形成整體建構邏輯。


作為此次城市更新的先導區,寧溪率先打造了文商旅共融、高承載力、高品質的城市活力水岸新客廳,以城市更新帶動文旅發展,賦予寧溪河道新活力,共繪長春新區文旅新畫卷。

02? 意境如畫:水城共融的空間重塑

項目第一步便是去硬還生,重建健康的生態環境系統,這是一次從剛硬到柔韌,從人工到自然的詩意轉變,設計用最溫柔有效的方式,邀請生態回歸。將原有直立石砌護堤破除,適當開挖河道、增加水域面積,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將原本的硬質駁岸改造為生態駁岸。



在結合場地原有特征和周邊用地情況的基礎上,設計結合全齡市民活動多元需求,在這里引入了新的景觀節點體驗。3公里的濱水綠道,供人體驗慢行道、游步道、親水棧道等不同的游憩體驗系統。





設計充分利用場地現狀基礎,對現有可利用園路進行更新的同時,新增濱水慢行步道,織補增建其間串聯支路,從而形成連續貫通的道路系統,滿足市民綠色低碳健康出行的慢行體驗。

同時,植入周邊奧體資源,打造全齡市民運動中心(球場運動、兒童樂園、中老年活動區等),為市民提供便利的運動活力體驗。通過多元景觀節點的設置,進一步補全城市功能,為全齡市民營造集公眾休閑、交往游憩、自然科普、運動健身于一體的多元活力濱河空間。


03? 人境相宜:活力璀璨的場景營造
寧溪于2024年6月8日正式向公民開放,一經開放,就已經迅速成為了年輕人及家庭游的新選擇。其日均客流量多達到五千人次,周末則是客流破萬,期間不乏媒體報道,火速破圈。

設計團隊從接觸這個項目之初,就不單單將其看做純粹的市政河道景觀設計,而是思考如何以文旅運營思維賦能寧溪,為公園后續運營提供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從而助力長春新區城市更新蝶變。
強基底——文旅提質升級(游客承載力、基礎設施配套)。設計團隊以“運營推導設計”為原則,完善公園交通,豐富場地功能,提升基礎配套設施與智慧設施,助力寧溪城市公園建設,打造一個文商旅共融、高承載力、高品質的生活河岸公園,為后續公園運營提供良好基底。

文旅宣傳助力(品牌形象設計、IP打造)。借勢北湖大生態、奧體強資源,深挖寧溪親水特色,以小博大,極速破圈。推出“夜游寧溪”超級IP,塑造統一的、主題性的品牌形象,打造長春新區首個沉浸式夜游文化產品。重點依托長春冰雪資源,圍繞寧溪水系資源,打造沉浸式游船夜游演繹、都市冰雪體驗等創新性文旅產品和特色文旅活動。

借力線上+線下多元平臺宣傳推廣,進行城市營銷;以點破局,提升長春城市文化形象,引導旅游消費升級。開發多樣玩法,打造多彩主題游線,如樂活周末游、寧溪夜間游、康體休閑游等,打造最強歸屬感的情感之河。


04? 生境和諧:生態和諧的棲息綠洲
本項目秉承韌性城市建設理念,在保證水利安全前提,設計貫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依托原有場地的河道景觀,采取生態修復,面源治理,清淤疏浚等措施。

原河道泥沙淤積,水位變化較大,導致水質混濁,對區域生態平衡構成了潛在威脅,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進行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通過全線清淤及河道重塑,將河底恢復為原有的自然形態,增加水流速度,提高通行能力,讓河道更為穩定;同時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形成河岸邊草木茂盛的景觀。
為實現水體凈化及游船體驗,采取北湖公園調水,取水點避讓生態保育區、重要景觀帶、行船區域。從湖中取水自流進泵站,一體化泵站提升湖水,通過壓力管線輸水,一部分在碼頭上游釋放,同時再沿途易淤積處增設釋放點。

因應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設計也對雨水徑流進行收集和凈化,減緩暴雨季雨水匯入河道的速度,增加生態草溝和雨水花園,通過綠地的沉淀和初步過濾,排入河道,改善場地生態功能。

05? 碳效營造:藍綠交織的碳匯設計
作為長春新區城市更新示范區,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的路徑下,以基地作為載體,在有限的空間中實現最快且最大效益碳匯。為此,設計結合寧溪的現狀基底,從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來實現碳減排效益,為實現場地自身“碳中和”提供有效途徑。

再現場地肌理、改造記憶場所的設計策略,充分利用了場地原始生態基底與現狀材料,將公園的建造動土程度、生產資料投入、綜合運營成本降到最低,有效控制了碳源量,提升了場地景觀碳匯能力。
通過保留場地80%原生綠地及喬木群落,并科學配置樟子松、五角楓、蒙古櫟等適應性強、固碳效率高的本土樹種,配合低維護的京桃、王族海棠等景觀植被,構建出多層次的碳匯系統,顯著提升了城市綠地的碳中和貢獻率。

經數據測算分析,本項目在設計規劃、工程建設及運營維護的全生命周期內,經核算的碳排放當量累計達84,990.5噸(以二氧化碳當量計)。基于當前碳減排技術路徑及運營模式預測,項目預計在69年周期內,可逐步實現自身碳排放與碳清除的動態平衡,最終達成碳中和目標。

06? 結語
本次寧溪的改造提升,不局限于河道本身,而是與周邊城市與居民緊密聯系,帶動人氣匯聚和活力再生的同時,也為周邊區域的業態升級及經濟發展帶來更多契機,讓城市公共空間真正回歸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同時,希望通過設計與運營的力量,寧溪能從根本上重煥生機,華麗蝶變成為文商旅共融之地,成為長春新區新形象的“城市地標”,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多維共贏。




完整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長春新區寧溪公園提升改造項目——寧溪河道的回歸與新生
項目類型:景觀
項目地點:吉林省長春市長春新區
建成狀態:建成
設計時間:2022年10月—2023年12月
建設時間:2023年2月—2024年6月
用地面積:64萬平方米
設計單位: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境和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主創建筑師:靳江、佟陽、馬力、單德江
景觀設計團隊:鞏得強、馬榮、雷思聰、常博瑤、劉陽、宋偉、胡涵、王昭、祁鵬翔、趙強、張春林、雷瑞虎、王哲、郭家瑋、畢筠、王潔玨、陳娜、吳欣梓、張藝馨、魏靚婧、段啟明
建筑設計團隊:雷旭超、王濤濤、于新國、高永欣、李萍、賀一豐、李國凡、陳金寶、何琴、李國凡、楊勇、何升鵬、張哲
結構設計團隊:呂旭東、劉胥、王濤濤、李源、李童悅、劉暢、李建華
碳匯設計團隊:馬榮、常博瑤、史涵宇
室內設計團隊:閆坤、李乃琪、康夏源
給排水設計團隊:石敏娜、李紅胤、臧林、于妮瓊、孟志軍、王凱、張哲、強乃臣
電氣設計團隊:張飚、楊光明、王頻、何瑋、卞利鋒、孟欣、張翠娥、焦永華、王凱
標識設計團隊:衛星宇、袁思聰、任航
境和設計集團團隊:王德東、張琳、劉維納、任玉婷、王星凱、朱鐵鋒、胡廣龍
業主:龍翔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造價:約32560萬元
攝影師:張錦攝影工作室
設計單位聯系方式:adea2ndd@163.com
版權聲明:本文由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權發布。歡迎轉發,禁止以有方編輯版本轉載。
投稿郵箱:media@archiposition.com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