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app免費領取會員
記者5月16日從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獲悉,新的《珠海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辦法》近日印發施行,明確海綿城市設施與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同步規劃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移交運營,為珠海持續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因水而生,也常因水而困。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逢雨看海、行路如舟”的城市積澇現象不時上演,也是普遍存在的“城市病”。既暴露出基礎設施的短板,也拷問著城市發展的韌性。珠海持續推進系統化全域海綿城市建設,不但是治理“城市病”的一劑良藥,也是加快城市更新,讓城市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重要舉措和關鍵一招。
當下,城市發展到了“換道提質”的關鍵時刻,海綿城市建設正是城市更新的關鍵突破口。過去的發展模式,以速度為導向,強調“快建快成”,往往忽視了生態承載的極限。道路硬化、建筑密集、水體消失,曾是城市擴張的“必經之路”,但這種犧牲自然換取空間的方式,已難以為繼。海綿城市的提出,是對傳統城市規劃理念的一次深刻反思和系統性顛覆。
海綿城市建設不再是簡單的鋪路蓋樓,而是將城市視為一個動態循環的生態系統,在“滲、滯、蓄、凈、用、排”中,實現與自然的和解。正因此,海綿城市的建設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只關乎排水、防澇,更關乎城市安全和生活質量。一座能“呼吸”、能“調節”的城市,不但能抵御暴雨侵襲,還能留住生態之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雨水的就地利用,重塑城市水循環系統,實現雨水變資源、資源變契機,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需要強調的是,推動海綿城市建設,不能只靠政府“一頭熱”,必須構建多元參與、協同共建的治理格局。要讓規劃師、工程師與生態學家“共同發力”,也要讓企業、居民成為參與者,而不是旁觀者。雨水花園是城市的風景線,也應成為市民的生活圈;綠色屋頂不只是展示項目,而應該是常態空間。唯有人人理解、處處參與,才能讓“海綿”真正融入城市土壤、滋養城市未來。
此外要看到,海綿城市不但是生態工程,還是經濟工程、社會工程。海綿城市建設帶動了綠色建材、智慧水務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為經濟轉型打開新的通道;催生出生態設計、系統治理等跨界人才的需求,為社會就業拓展新的空間。可以說,海綿城市承載的是一種新型城鎮化路徑的探索,以綠色理念引領城市建設,以系統治理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
一滴雨水的去向,決定一座城市的未來。我們常說,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但文明的高度,不應只用高樓林立來衡量,更應體現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海綿城市的建設,不是一陣風、一陣雨,而是一項面向未來的系統工程。需要制度的保障、技術的支撐,更需要理念的革新和民眾的認同。就如珠海正在做的那樣,從立法制度到工程同步,從多元投入到標準驗收,正是“以系統化支撐全域推進”的生動實踐。
今天的海綿城市建設,既是“為雨做規劃”,更是“為未來謀藍圖”,讓城市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更美的生態底色、更高的發展質量。
海綿城市建設是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路徑,不僅能夠改善城市環境和生態,還能夠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讓城市像海綿一樣有“彈性”,更要讓發展像水一樣有“溫度”。從每一滴雨水的去處,到每一份市民的獲得感,海綿城市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我們看見一個更綠色、更智慧、更溫暖的城市未來。
本文版權歸腿腿教學網及原創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上一篇:政策新聞 | 深圳:裝配式地下車站建設將有深圳標準!
推薦專題